2025年,十二冶以直管直控改革、“算账”工作要求为罗盘,驶入深彻改革的新航程。作为企业经营的“价值锚点”,聚焦极致经营目标,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造价体系系统性变革。从组织架构的重构到数据体系的搭建,从后台核算到一线经营的转变,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中心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、从被动核算到主动经营、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进阶式发展,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组织重构,打破壁垒的“先手棋”
改革前,资源分散、专业力薄弱,市场报价难精准、项目管理难精益、工程结算难提速,直接制约着盈利能力提升。改革之初,公司将造价管理架构重塑作为破局关键,以人员整合为切入点,推行全公司造价人员统一统筹管理模式,一举击碎造价管理部门与分公司、分公司与分公司、项目与项目间的壁垒。
公司建立动态人才库,形成人才“蓄水池”,团队成员覆盖土建、安装、矿山等多个专业的造价工程师,标注每位工程师的专业特长、项目经验与可用时段。当接到紧急项目需求时,能根据项目规模、专业类型快速组价匹配团队,较以往单独分公司筹备效率提升几倍以上。如今“人才跟着项目走”,既充分释放个体专业优势,团队整体士气也显著提升。
数据赋能,精准市场报价的“导航仪”
投标报价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环节,以往单靠个人测算的模式,常因考虑不周导致报价偏差。公司以数据建设为突破口,构建起多维度精准报价支持体系,让报价从“经验拍板”变为“数据支撑”。
在数据收集端,中心搭建“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”的工作机制:横向联动市场营销、项目管理、专业公司等部门,纵向贯通业主、各项目部、分包商,织密价格信息网络。年初已收录210家分供商信息,建成包含1663项材料设备的价格库;安排专人每月更新人材机价格、分包商报价等核心数据,确保数据与市场动态实时同步。
集中报价与成本评审机制让数据价值充分释放:接到招标文件后,中心根据项目特性组建跨专业团队,通过限价平台调取区域价格数据,结合案例库开展多方案比对。依托这一模式,已助力公司成功开拓多个项目。报价前先查数据、再集体会审,显著提升报价精准度。为进一步激发活力,中心同步起草《造价人员专项激励方案》,将投标报价精准性、施工图预算及时性、项目材料计划准确性与人员激励挂钩,构建“数据+激励”的双驱动模式。
深耕项目,项目精益管理的“主战场”
“造价不是坐在办公室算出来的,而是在现场跑出来的。”这是改革中形成的共识。为推动从“后台核算”到“一线经营”的转变,造价中心将工作重心全面前移,让造价人员成为项目经营的“贴身参谋”。
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,造价人员的身影贯穿始终。策划阶段,参与成本测算与方案比选,从源头把控投入;施工阶段,定期下沉现场,对照图纸核查施工工艺,跟踪变更签证,确保成本数据真实反映现场情况;结算阶段,提前梳理资料漏洞,及时补充完善,减少后期争议。
针对重大项目结算难题,创新推出“专班攻坚”模式:建立重点项目台账,对结算周期长、争议多的贵安项目,专门成立专项小组驻点一线开展工作。以往结算依赖“等资料”,如今主动“找问题”;中心同步制定《项目结算管理办法》,通过执行结算策划、签订《结算目标责任书》压实责任,有效缩短项目结算周期。
人才筑基,长远发展的“动力源”
改革的落地终究要靠人,公司将人才梯队建设作为战略任务,构建起“培训+传承+实践”的培养体系,为改革持续注入活力。
在技能提升上,开展“分层分类”培训。针对新人开设基础技能班,通过“师带徒”机制安排资深工程师一对一指导;针对骨干推出“数字化升级”课程,涵盖广联达软件高阶应用、数字化成本管控等内容。今年选派零基础12人脱产参加“山西将作”实战培训,为人才储备池继续注水。
实践锻炼与行业交流让人才快速成长。安排年轻员工参与重点项目攻坚,在实战中积累经验;鼓励员工参加行业竞赛与继续教育,去年有11人取得一级造价工程师资格。从跟着师傅算量,到独立负责项目结算,再到参与行业交流,成长速度比以前快多了。
这种系统化培养,让中心形成了“老中青”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,为核心业务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造价中心不仅是精准的“计算器”,也是高效的“经营参谋”,更是可靠的“风险屏障”。未来,随着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,这支专业团队将继续以改革为起点,发挥专业特长,充分运用数字化,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。
版权所有 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晋ICP备09007338号-1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578号
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街280号